当前位置:
0

  王毓信(1924~1999),甘肃省兰州市人,剧作家。194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,在校期间参加进步学生运动,参加反蒋迎解放示威游行。1949年毕业后,被保送到中央戏剧学院舞运班学习,195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。毕业后,主动要求到边远的青海工作,先后任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舞蹈编导、戏剧科长、舞蹈队长。其间,积极发掘、搜集整理青海民族民间舞蹈素材,进行舞蹈作品创作。

  藏族歌舞《草原上的傍晚》、土族歌舞《安召》、哈萨克族舞蹈《哈萨克舞》在1956年分获青海省艺术创作甲、乙、丙等奖。藏族舞蹈《新年》《婚礼》参加1957年全国音乐舞蹈汇演。1958年后创作土族小舞剧《智慧》,土族舞蹈《川里姑娘上山》《迎亲》等。1958年被划为“右派”下放到玉树藏族自治州文工团。在玉树期间他受到了很好的保护,他的才华与当地的文化相得益彰,创作了《草原花朵》《丰收卓》《喜讯》《行军途中》,藏族舞剧《送信》《归来》,大型藏族史诗性舞剧《宝刀和珊瑚串》等10余件作品。 “文革”期间调回省民族歌舞剧院制作芭蕾舞鞋。1978年,创作了藏族舞蹈《庆丰收》、大型舞剧《草原银河》,分别参加全国及全省调演。1979年修改旧作土族舞蹈《迎亲》、撒拉族舞蹈

  《应征途中》,共同创作舞蹈《闪光的柴达木》。在国庆献礼演出中,土族舞蹈《迎亲》获文化部创作二等奖、青海省艺术创作一等奖。撒拉族舞蹈《应征途中》获青海省艺术创作二等奖,舞蹈《闪光的柴达木》获青海省艺术创作优秀作品奖。此时, “右派”问题彻底平反,当选为中国舞蹈家协会青海分会主席、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、省文化厅艺术委员会委员。1980年创作大型土族舞剧《拉仁布与吉门索》,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优秀节目奖,并获省优秀奖。从1980年以后王毓信开始注重舞蹈艺术的理论研究工作,1982年调入青海省艺术学校任教育委员会主任,重点编著少数民族舞蹈的教材和理论研究。撰写的《土族习俗舞蹈》被收入《中国少数民族舞蹈选介》,文章还被翻译成英文版《龙飞凤舞》出版。论文《藏族舞蹈的动律特点》,参加1987年在四川省阿坝州举行的全国藏族舞蹈学术讨论会,被收入《青海舞蹈文集》。王毓信传略被辑入《中国艺术家词典》《中国文艺家传集》《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大词典》。

  • 地址:西宁市五四西路一号电话:0971-6330561
  • 传真:0971-6330561信箱:qhswlwxb@163.com
  • 邮编:810008
Baidu
map